冷冻馒头 “致癌” 传闻引发恐慌,专家辟谣:放心食用!

2024-11-18 编辑:采编部 来源:互联网 
  导读: 近日,一则 “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素” 的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引发众多网友担忧。对此,食品领域专家纷纷发声,明确表示冷冻馒头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黄曲霉素,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。 据了解,网...

近日,一则 “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素” 的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引发众多网友担忧。对此,食品领域专家纷纷发声,明确表示冷冻馒头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黄曲霉素,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。

据了解,网络上流传的视频声称 “浙大研究发现:冷冻馒头不能吃,冷冻超过两天会长黄曲霉素”,这一说法迅速登上热搜,让不少网友对冷冻馒头的安全性产生怀疑,担心自己食用冷冻馒头会危害健康。

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教授指出,黄曲霉素的产生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,即湿度 80 - 90%、温度 25 - 30℃,而冰箱冷冻层的温度一般在 - 18 - 0℃,这种低温环境下产生黄曲霉素的可能性极低。“如果蒸馒头用的面粉本身发霉,或者在放入冰箱前已长时间暴露在外并受到污染,那么即便冷冻也可能产生黄曲霉素,但这是馒头本身的问题,而非冰箱冷冻所致。” 沈群教授解释道。

深圳卫健委官微也发布公开辟谣信息,强调黄曲霉适宜生长温度为 12℃ - 42℃,在 0℃以下无法产毒。因此,新鲜且未受污染的馒头密封后放入干净冰箱冷冻保存,不存在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风险。

事实上,这并非此类谣言首次出现。早在去年,就有 “冷冻超 3 天会产生黄曲霉毒素” 的类似说法在网络流传,此次谣言版本在时间上进一步 “缩短”,从三天变为两天,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担忧。

专家进一步解释,黄曲霉毒素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,常见于潮湿、温度较高环境中的发霉食物,如变苦的坚果、变黄的大米和颜色变深的植物油等。而冰箱冷冻室温度通常为 - 18℃,湿度最高不超过 75% RH,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,都不符合黄曲霉生长要求。在冷冻条件下,微生物活动减缓甚至停止,基本不会产生毒素,只要馒头放入冰箱前未受污染且冰箱内清洁,滋生黄曲霉的可能性极小。

专家提醒,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危害严重,具有免疫抑制性及致突变、致癌、致畸性,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已将黄曲霉毒素 B1 列为 Ⅰ 类致癌物,主要增加肝癌风险。消费者应注意防范,如避免食用发霉的粮食谷物和坚果,食用坚果时若感觉味苦应立即吐出并漱口,储存坚果时若发现发霉或颜色不正应及时丢弃,花生、玉米若发生霉变应全部弃去,不可只去除发霉部分。

对于面食保存,专家建议,面食在室温下可保持一两天,冰箱冷藏室会使面食淀粉回生老化,存放时间越长越硬,甚至引起品质劣变,因冷藏环境中厌氧菌和霉菌更活跃。为防止淀粉回生老化,蒸熟的面食放凉后可直接放入冷冻室,食用时加热,但冷冻面食口感不如新蒸面食,因其水分结冰破坏内部结构。建议食用冷冻自制面食时复热不用解冻直接蒸煮,可改善口感。馒头冷藏可防老化变质、降低微生物和酶活性、延长保质期,长时间保存仍建议冷冻。

专家特别强调,馒头直接放冰箱易流失水分、变干变硬且可能被污染变质。应先蒸熟再放冰箱,蒸熟后自然晾凉,放冰箱前用保鲜袋包好并挤压空气密封严实,冷藏馒头 3 - 4 天内吃完,冷冻馒头半个月内吃完,冷冻馒头食用前需充分加热,购买的带包装馒头冷冻时不要破坏包装。同时,霉变馒头切勿食用,即使去除发霉部分,毒素也可能扩散,食用仍有健康风险。

食品安全专家呼吁,公众应科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,不信谣不传谣,避免因虚假信息造成不必要的恐慌。同时,希望广大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,养成良好的食品储存和食用习惯,确保饮食健康。


关键词:

本文为【广告】 文章出自:互联网,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有侵权,请您告知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 
 

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友上传,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本站,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。